
原创反俄永远在路上?立陶宛对加里宁格勒发难,俄罗斯到底该咋应对?
发布日期:2024-12-21 17:45 点击次数:154
立陶宛,一个自不量力的国家。
1939年8月23日,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秘密签订了《苏德互不侵犯协定》。
彼时的纳粹德国如日中天,胆战心惊的英国和法国极力推动“祸水东引”,企图通过牺牲东欧盟友的方式挑起苏德互掐,进而坐收渔翁之利。
为了避免为英法作嫁,本来势不两立的苏德两国选择齐心合力,毕竟彼时的纳粹德国想要横扫西欧,免除进攻苏联的后顾之忧,需要极力避免两线作战的尴尬局面,苏联也需要先料理东部的日本,为即将到来的苏德战争做好准备,所以《苏德互不侵犯协定》延缓了苏德擦枪走火的时间,并确立了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。
随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在1939年9月1日爆发,在波兰被纳粹德国打得奄奄一息的情况下,苏联出兵波兰东部,这个复国不久的国家再度被瓜分。
瓜分波兰后,纳粹德国随即挥师西进,苏联则开始了在东欧的扩张进程。在斯大林看来,苏德战争不可避免,为对抗纳粹德国的闪电战,需要尽可能地增加对德纵深,于是在德国横扫西欧的同时,苏联在1939年11月挑起苏芬战争,以极其惨烈的伤亡夺取了芬兰大片土地。
1940年3月,苏军开进爱沙尼亚、拉脱维亚和立陶宛,并强行将其并入苏联;1940年6月,苏联照会罗马尼亚割让比萨拉比亚。
通过一系列的操作,苏联国土平均向西延伸了300~400公里,建立了堪比此前国界线上“斯大林防线”的“巴普洛夫防线”。
事实证明,苏联的操作虽然大大增加了对德纵深,但对于德军的闪电战而言,作用相当有限。而且因为苏德成为邻国,苏军又将大量兵力布置在苏德边境,导致苏德战争爆发后猝不及防的苏军伤亡惨重。
更要命的是,因为苏联的开疆拓土,彻底激怒了被侵略的国家,尤其是罗马尼亚。他们在苏德战争爆发后,纷纷加入德军打击苏军,加剧了苏联的一溃千里。
可以说,苏联在苏德战争爆发前的操作,在战略上是真正的得不偿失、弄巧成拙。虽然随着二战后期的大举反攻,苏联保住了开疆拓土的果实,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则彻底僵死。
虽然苏联在战后一跃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,同时通过二战后期的大规模反攻实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输出,建立了与资本主义阵营分庭抗礼的社会主义阵营,但当戈尔巴乔夫时代的苏联摇摇欲坠、日薄西山,昔日被压制的仇恨就不可避免地死灰复燃。
1990年3月,立陶宛率先宣布脱离苏联自立门户,虽然没有得到苏联的承认,但对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的冲击可谓空前猛烈,推倒了苏联解体的第1张多米诺骨牌。
而苏联解体之所以缘起立陶宛,根本原因在于立陶宛对苏联有着咬牙切齿的深仇大恨。
曾几何时,立陶宛也是名副其实的中欧霸主,而当时的沙俄则是东欧平原上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。
从1370年开始,立陶宛和波兰开始朝着“合体”不断努力,在经过3次坚持不懈的努力后,两国终于在1569年根据《卢布林条约》合并为“波兰-立陶宛联邦”。
合体后的“波兰-立陶宛联邦”极盛一时,无东欧还是西欧势力都噤若寒蝉。但由于。长期穷兵黩武的对外战争,加上国内危机层出不穷,更因为“一票否决”的决策机制,波兰-立陶宛联邦逐渐盛极而衰并最终沦为周边国家的盘中餐。
从1772年开始到1795年,波兰-立陶宛联邦先后三次被周边的沙俄、普鲁士和奥地利等强国瓜分,彻底消失在欧洲的版图上。
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,沙俄罗罗曼诺夫王朝崩溃,波兰和立陶宛终于看到了复国的曙光,但两国的复国,伴随的是俄国与德国等帝国主义势力的惨烈拉锯。
“十月革命”后,为捍卫革命果实,苏俄与德国签订了屈辱的《布里斯特和约》,承认波兰和立陶宛独立。但随着11月份德国战败一战结束,立陶宛境内很快建立了苏维埃政权。并与白俄罗斯合并。
不过随着列强对苏俄革命的干涉,再加上苏俄在苏波战争中的折戟沉沙,最终不得不接受。立陶宛等波罗的海三国独立的现实,直到1940年3月波罗的海三国“回归”苏联。
由于沙俄与苏联对立陶宛有亡国灭种的不堪过往,所以立陶宛对苏联及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可谓恨之入骨。毕竟某种程度上说,因为“大俄罗斯”主义在苏联时代的死灰复燃,苏联就是大号的俄罗斯。
这是苏联解体后立陶宛对俄罗斯同样深恶痛绝的重要因素。
但问题是,即便俄罗斯经历了苏联解体的沉重打击,也依然“瘦死的骆驼比马大”,在立陶宛面前依然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庞然大物,立陶宛想要报仇雪恨,根本就是不自量力的以卵击石。
在自身力量根本不值一提的情况下,立陶宛选择了一路向西。
今天的立陶宛,作为后冷战时代东欧国家的典型,在经济上喝欧盟的残羹剩饭,在政治上则对美国亦步亦趋。毕竟欧盟从本质上说是经济联盟起家,再加上二战后深受美国控制根本没有政治和军事主权,所以经济相对薄弱的立陶宛选择接受欧盟的救济。
虽然美国作为大洋彼岸的国家从来不靠谱,关键时刻总拉稀,但在“打狗还要看主人”的情况下,美国鹤立鸡群的综合国力某些时候还是能够为立陶宛遮风挡雨。
于是立陶宛最终在2004年3月19日加入北约,同年5月1日加入欧盟。
所以,立陶宛和美国的勾结不足为奇,而且作为有所谓社会主义制度“前科”的国家,想要让美国深信不疑,立陶宛就只能不断牺牲自己,比如充当美国打入欧盟内部的病毒,让欧盟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。
应该说这样的选择虽然无耻,但足以自保,毕竟小国的夹缝求存早已耗尽了体力。但作为祖上阔过的国家,立陶宛还是决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出更大的成绩,那就是将矛头指向卧榻之侧的加里宁格勒,企图从陆地上切断俄罗斯本土与加里宁格勒的货物来往联系。
作为德国的“龙兴之地”,加里宁格勒是昔日德国东普鲁士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二战结束后,为补偿波兰在东部失去的土地,苏联积极推动德国将奥得河以东的土地割让给波兰,同时将东普鲁士一分为二,南部并入波兰,北部则再度被分为俄罗斯联邦的加里宁格勒和立陶宛的梅梅尔地区。
苏联解体后,由于立陶宛和白俄罗斯的远走高飞,加里宁格勒成为俄罗斯的飞地。虽然加里宁格勒和俄罗斯本土可通过波罗的海进行海上联系,但穿越立陶宛和白俄罗斯的铁路网和公路网无疑更为便利。
苏联解体后,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及立陶宛曾经签订了人口和货物自由过境的协议,但随着“北约东扩”变本加厉,美俄对抗的不断加剧,自由过境也越来越力不从心。
而今,立陶宛决心利用地理位置封锁加里宁格勒,就更加剧了俄罗斯与立陶宛的对立。
对于俄罗斯而言,加里宁格勒是俄罗斯插入西欧腹心的匕首,令西方世界胆战心惊,绝不能有失。
虽然当前的俄罗斯依然可以通过海陆与立陶宛保持联系,但立陶宛的挑衅和当年打响瓦解苏联的第一枪一样,如果听之任之,必将带来一发不可收拾的恶劣后果。
所以,对立陶宛这个自不量力的反俄加反华先锋,俄罗斯能做的就是不要客气。毕竟因为俄乌冲突,俄罗斯在事实上已经令西方国家群起而攻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对立陶宛痛下杀手不过是多用了几丝力气,不会对美俄对抗大局有根本性的冲击。
在静夜史看来,联合白俄罗斯“打穿”立陶宛,打通。加里宁格勒与白俄罗斯的直接联系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。毕竟从乌克兰被揍得鼻青脸肿的窘态来看,立陶宛大概率更不会等来美国两肋插刀的支援。
所以,毫不犹豫地给立陶宛会心一击,对俄罗斯而言,或许是震慑其它蠢蠢欲动的跳梁小丑,并最终打开局面的可行之路。
多有疏漏,烦请斧正。
我是静夜史,期待您的关注。
波兰苏联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立陶宛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